时间:2024-11-15 14:57:09
为贯彻落实《关于构建浙江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强省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4〕31号)精神,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推进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电子邮件:nbfgfwyfz@163.com;
2.电话:0574-89186818;
3.来信:鄞州区和济街118号发展大厦A座2319服务业发展处收。
反馈建议和意见时间:2024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1月8日
推进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对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根据《构建浙江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 打造现代服务业强省行动方案》,结合宁波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化特色优势、紧盯短板弱项,以数字化、融合化、品质化、绿色化、国际化为方向,以构建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产业发展与治理体系改革为牵引,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一业一策”,打造科技服务、数字服务、金融服务、现代贸易、物流服务、专业服务等六大赛道领域,实施设备更新、“两业”融合、场景创新、主体培育、扩大开放、招才引智等六大工程,塑造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特色优势。
到2024年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堵点问题取得明显突破,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到2027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二、发力六大领域
(一)大力发展科技服务
1.着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强基登峰”工程,高水平建设“410”科创平台体系,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宁波路径。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分类分级管理,强化绩效产出导向,推动研究院提质增效,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迭代升级“科技大脑”,拓展“研值在线”应用场景。
2.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发展科技咨询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等重点领域,构建“科技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成果转化新路径。积极打造宁波科技大市场3.0升级版,培育多层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高水平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谋划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2024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应用示范项目20个、技术交易额突破900亿元。
3.大力培育专业技术服务。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谋划实施“检企”精准对接行动,重点培育机器人领域测试实验室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机构,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试验中心。启动新一轮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行动,加强制造业设计规范、标准、管理、验证等基础创新能力建设。2024年,获得CMA、CNAS认证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10家,工业设计服务企业超过200家。
(二)创新发展数字服务
4.提升软件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软件产业突破提升发展,实施软件企业梯队培育、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园区集聚发展、融合应用牵引带动、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五大行动,推进甬江软件产业园、大东江软件谷等重大项目建设,聚力攻坚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开源等新赛道,打造软件标志性产品,培育首版次软件,支持软件产品研发创新,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2024年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5.打造工业互联网特色优势。持续推进以SupOS工业操作系统为核心的“1+N+X”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建设,加强行业头部工业互联网企业招引,壮大工业应用程序开发者群体,建设工业互联网开源生态。支持数字化改造总承包商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迭代创新推广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平台和解决方案,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小轻快准”解决方案和产品。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
6.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和算力服务。推动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虚拟现实、智能网联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新型算力服务提供商和垂直大模型创新企业,构建“模型研发-技术突破-场景带动”的赋能升级新路径,吸引培育一批资源密集型、技术驱动型数商企业。推进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宁波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网络+技术+算力+数据”数字服务生态。
(三)做强现代金融服务
7.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丰富科技保险产品矩阵,深化“拨改投”试点,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鼓励耐心资本投资布局。健全普惠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有序推动信用融资破难、“首贷户拓展”等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推广排污权、碳排放配额、碳汇等权益抵质押融资。积极探索数字金融新模式,迭代升级“甬金通”“中保科联”等数智金融平台。2024年,建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子基金3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25%,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8.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深化普惠金融、保险创新试验区等国家级金融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航运保险产业基地、航运保险创新中心等特色品牌建设,大力提升航运保险承保能力。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直达基层,加快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站)建设,推动浙江普惠金融研究院落地,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高质量建设全国区域性股权“专精特新”专板,争创认股权等创新试点,为科技企业提供接力式金融服务。
9.加快金融开放提升。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进一步推动QFLP、QDLP基金落地和规模提升。深化“两保一贷”综合金融创新服务,强化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的支撑。围绕支持离岸贸易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利用数字化监管模式。支持跨境融资租赁产业发展。
(四)大力发展现代贸易
10.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新三样”产品出口。出台实施新一轮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完善展贸联动发展机制,举办“甬通全球”系列境外自办展会,持续开展境外拓市场抢订单行动。深化推进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推进市场主体培优、自主品牌培育、融合平台打造、生态环境优化等行动,培育一批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和“领跑者”企业。2024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06%。
11.推进新型贸易发展。推进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绿色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充分发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和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推动实施保税展示交易、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创新举措,助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提升大宗商品配置能力,争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加快打造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
12.深化跨境电商发展。提升通关、办税、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化水平,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依托服装、家电、文具等产业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带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引领带动传统外贸企业出海拓市。深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一站两仓”布局,支持企业建设和经营海外仓,加快建设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前置仓监管模式。2024年,稳居全国跨境电商城市第一梯队。
(五)推进物流提质增效
13.提升物流枢纽能级。围绕打造全球现代物流发展高地,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深化国家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谋划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探索推广海铁联运全程运输提单模式,着力提升铁路、水路货运效能,打造义甬舟物流降本增效示范大通道。利用自动驾驶等新技术赋能物流发展,推动智能网联集卡车、智能网联配送车等场景落地实施。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推进空中交通和空域管理研究。2024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180万标箱、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5.5万吨。
14.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印发实施《宁波市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化市区航运服务政策联动,编制港航服务业招商指引,推进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打造国际领先的船舶供应、修理、交易市场和国际船员服务基地,加快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实施促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壮大航运市场主体、提升航运企业运力规模。2024年新增航运运力50万载重吨。
(六)补齐专业服务短板
15.大力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加快实施高端专业服务业攻坚行动,落实专业服务业“1+2”政策,推动法律、会计、税务、资产评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咨询、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创意设计等领域竞争优势。推进律师、会计事务所等发展壮大,拓展上市融资等高端服务业务。2024年培育引进知名服务机构10家以上,会计事务所行业营收增长10%,律师事务所非诉讼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5%。
16.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提质。大力发展猎头、测评、咨询、培训等高端业务,推动人力资源与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搭建资源供需对接平台。高质量举办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开展“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遴选培育。2024年新增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1家以上,举办各类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活动1000场次。
17.推进会展跨界融合发展。创新“产业+会展”发展模式,聚焦“361”产业集群,精准筛选培育一批“高精尖”和“专特优”会展项目。推动“文化+”“消费+”“会展+”等跨界融合,发挥展览活动、会议论坛、成果转化、产业合作、人才交流集合效应,构建跨界融合会展大平台体系。开展中国品牌日年度系列活动,组织参展中国品牌博览会。研究修订会展业发展专项政策,提升会展场馆市场化运营能力,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世界佛教论坛、海丝之路文博会、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等重大活动。2024年,全市举办会展项目7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较大规模展会5个。
三、实施六大工程
(一)设备更新提升工程
加快落实“两新”政策,进一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货物运输、港口服务等服务企业引入电动化分拣、搬运、配送等设备;推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国四营运柴油货车淘汰,逐步推进老旧货船报废更新。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支持研发、试验、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
(二)“两业”融合发展工程
深入推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试点城市建设,健全“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培育体系,加强服务型制造模式挖掘、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推广。争取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项目。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平台经济发展壮大。
(三)场景生态创新工程
研究构建数实融合场景工作体系,谋划生产性服务业重大场景项目,梳理发布“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组织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供需对接会等活动,以典型场景应用为载体,一体化促进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落地、新产业培育。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协同工业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感知等新技术应用,试点开展行业数据产品交易流通。
(四)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工程
推进现有12个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提质升级,围绕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等优势领域,争创4个省级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健全覆盖发展全周期的服务业企业培育机制,实施总部企业引育计划。到2027年,新增省级服务业领军企业150家、规(限)上企业6000家。谋划推进一批“战略导向型、产业赋能型”服务业项目,全力推进省级服务业“百千万”工程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全球招商计划,强化服务业项目统筹协调,2024年落地国内外服务业项目100个。
(五)服务业扩大开放工程
研究制定新一轮推进制度型开放创新举措,创新“三区”协同发展机制,全面实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增强开放平台支撑能力,在科技、教育、金融、医疗、电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争取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监管模式和服务体系,为大宗商品资源的国际化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环境标准、数据跨境、知识产权保护等合规能力。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涉外法律、财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供给。
(六)服务业招才引智工程
优化“甬江人才工程”服务业产业人才遴选认定标准,推动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健全软件信息、会计、法律、金融、设计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推进卓越工程师培育体系建设。到2027年,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的高端人才250名以上。实施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技能人才2000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多跨协同机制
以市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为统领,加强市本级统筹、促进市县(区)联动,健全产业部门垂直管理机制,促进行业主管部门“一手抓行业、一手管产业”。加强与国家、省级主管部门对接,争创更多试点示范。
(二)强化关键要素保障
做强互联融通的区域性服务市场,促进服务业技术、人才、知识、数据等要素高效配置。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平台载体的支持。完善符合服务业创新发展需求的用地政策,探索闲置低效土地治理新模式,探索M0、M创等新型产业用地供应。
(三)打造全域数治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分类标准,联动统计、行业主管部门,健全生产性服务业运行监测研究,开展规上营收(月度)、增加值(季度)等统计监测。健全服务业运行监测“两库三机制”,合理使用先行、高频、同步等指标,健全市县(区)两级服务经济运行调度。
(四)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完善“行动计划+若干政策”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出台首创型、补空型行业政策。优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方向,强化与国内先进城市对标对表,定期开展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确保政策支持精准有力。